有云:“聪者听于无声,明者见于无形”,这是对有悟性者在审美兴感之外有所得而言。倘若是一画家,则其所画必然含蓄而富韵味。这样的画家,我知杜高杰得之矣!人或有问,何以见得?答曰,这是由于听其言,见其画而知之。
我认识杜高杰于20世纪50年代,那时候,他喜欢画水彩,问道于赵琦,习画之勤,不浪费一分钟。关于学画,潘天寿曾有言,“凡习画入门,有先入为主的影响”,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杜高杰早年学水彩,至今模山范水,不免有水彩画“先入为主”的影响。对此,这没有什么不可以,这只能加强一个画家画风的特色。
杜高杰在绘画上的成就,在锻练的过程,有着磨难的遭遇。“文革”期间,有一个自号“文艺旗手”者,其人不懂画,却要不懂装懂,更有甚者,发号施令,坑害画家,对画鹰者,诬其为“特务化身”;对画公鸡者,说作“知识分子翘尾巴”。在那个时候,社会乱哄哄,生产破坏,人民生活不安宁,她却说:“形势大好,江山一片红”,要求全国画家歌颂大好河山,举行画展。杜高杰等画家,出于对祖国江山之爱,极尽其力去表现。记得那时的杜高杰与包辰初,取“两江”题材而歌之,所谓“两江”,指富春江和新安江。这是江南的山水胜地,水环山,山抱水,正个是“落墨宜人景色清”。又有诗称赞这一带风光云:“一折青山一扇屏,一弯碧水一条琴。无声诗与有声画,须在桐庐江上寻。”为此,浙江美术界组织杜高杰等山水画家尽情地去表现。一稿、二稿、三稿以至五易其稿而成,当将这些山水作品送到北京,“旗手”及其同伙一看,“旗手”发话了:“红色江山,怎么画得墨墨黑黑?”看到浅绛山水,她又提出意见,“为什么不出绿?”见到“两岸垂柳,江水清清”的画面,“旗手”又发问:“怎么样,怎么样,把长征过草地的日子都忘了吗?”经过这么一番评论,杜高杰等的山水画,尽数退了回来,使得画家们个个无所适从。然而,杜高杰等画家本着爱国、爱山川的心愿,也本着学无止境的道理,打起精神,一画再画,大家夜以继日,不辞寒暑,退笔虽未堆成山,几只瓦砚确实被磨穿了。
就这样,杜高杰在这几年的磨练中,心神固然不畅快,由于在艺术上不断地实践,在山水画的表现上,使他推上了一个新阶段,换言之,正由于磨难,却由无益转为有益,因此使他更加领会到如何“中得心源”,又如何“内营丘壑”,以至于无形处,得见“五彩之缤纷”。
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,杜高杰在文艺春天里守着他那富有意趣的艺术生活。他深深地领会到“春华秋实”是个规律,有“春华”才有“秋实”,也就是说,秋收的硕果,来自“春华”的培育。杜高杰的作品。愈画愈精,愈画愈生神。举行画展,出版画集,以至在雅集会上的书画交流,杜高杰认认真真,不负众望,一管在手,或五岳,或三山,或泰岱,或匡庐,或九华,或三峡,或洞庭,或西湖,由于胸中有丘壑,倾刻即就,众人无不鼓掌。杜高杰画作,不少巨幅,大气磅礴。小幅则淋漓尽致,笔简意深,其所画之成就,往日我在座谈会上,曾经发言,要者有四;
一、笔墨苍劲有力,不轻浮,不跳跌,如其人;
二、章法稳妥,疏密有致,聚散有序,边角亦周到;
三、烟云点染,自自然然,云中山顶,藏露合造化之巧变;
四、赋彩清淡而见华丽,用色不多而能生发;看它精绝处,淡便是远,浓重便是近;更在紧要处,艳则显其隐没,平则极富韵味;如此等等,令人共赏之,称誉之。
杜高杰自作诗云:“铁砚磨穿叹若何,寒窗奋笔苦甘多。”无奈本文辞拙,未能一一道出其平日甘苦之得。近读陆俨少题杜高杰之画,说他:“以蜀人而擅写蜀中山水”,因此引起老人旧游嘉陵江的回忆,于是赞杜高杰所画的“笔墨”、“位置”“俱臻妙缔”,表示“不胜钦佩之至”。说得实情实理。又曾见友人华夏评杜高杰之画,点出他在创作上贵有“能动性”,都是较为中肯之评。无奈本文泛泛,不了人之佳言,只好如梅瞿山题石涛《白岳图》所云:“吾为弱智者,故无多话,唯有作浅说一过耳”,此亦如是,权作小序,乞达者正之。
2008年10月14日于湖上书舍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5]1282-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